吴昌硕(一八四四—一九二七)初名剑侯,更名俊,字俊卿,中年以字行;更字昌硕,亦作仓石、苍石,后复以字行;号缶庐,别署缶道人、苦铁、破荷亭长等;晚号缶翁、大聋。浙江孝丰(今安吉)人。十四岁受其父指点学刻印。清同治四年(一八六五)考取秀才。先后从同里施浴升学诗及书法篆刻,从俞樾学文字辞章,从潘芝学画梅。光绪八年(一八八二)迁居苏州。二十五年(一八九九)任江苏安东知县,因不善逢迎,一月罢归。宣统元年(一九○九)与汪洵、高邕、蒲华、杨逸等发起上海豫园书画善会。一九一三年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被公推为社长。
吴昌硕以“诗书画印四绝”著称。其中在故宫博物院展出陈列的绘画小品《花卉蔬果卷》比较全面地展示了吴昌硕“诗书画印一体”的艺术特色。作品在每一个主体物旁边都附有长题,不仅仅体现了吴昌硕的书法造诣,更是在画面的布局章法中起到了调节作用。《珍果图卷》中的闲情雅趣则让观者看到了热爱生活的吴昌硕。画中的荔枝、桃子、西瓜、倭瓜旁都用长题记录了详细的“食用指南”,如倭瓜旁的题字:“倭瓜剖之中空,实鸡肉烂煮,味与河豚并隽……”
吴昌硕的画着色极其讲究,打破古人窠臼,使用复色画法,大红大绿,重赭重青,喜欢在冲突中取得协调,通过微妙的色彩变化,整幅画面既鲜艳厚重又得斑驳苍浑的古趣。他的着色方法在传统基础上,汲取了民间绘画的着色特点,渐成雅俗共赏之风。(编辑:李笑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