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键《激流中前进》 布面油彩 200×280cm 1993年
《在激流中前进》创作始于1962 年,完成于1963 年,是杜键在油画研究班学习时的毕业创作。为此,画家曾先后到山西禹门口、陕西宋家川等处在险急河段的黄河渡口体验生活,蒐集体创作素材。画家以简练概括的艺术语言,雄健有力的笔触,沉着凝厚的色调,表现了船工们齐心协力搏击于黄河浊浪之中的惊险场景。画家没有从正面表现人与激流搏斗的表情,而是通过飞旋激荡的河水与沉着稳健的人物的对比,那如一叶小舟般的黄河渡船与大面积的汹涌奔腾的浓浆浊浪对比,通过对水势的誇张表现反衬了人的力量和精神,较完美地体现了作品的主题。“文革”中,此作品被冠以隐喻“载舟之水可以覆舟”,“把矛头指向无产阶级专政”的罪名受到批判,致使原作被毁。1991年底,为参加“二十世纪·中国”画展,画家重画此画,尺寸比原作略小,画面亦与原作小有差异。
杜键,1933年生于上海。1954年中央美院绘画系毕业后,任教于中央美院附中。1960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班学习,毕业后留董希文工作室任教。曾任中央美院副院长。
詹建俊、叶南《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 布面油画 280×435cm 2009年 现藏中国美术馆
詹建俊、叶南《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 局部
詹建俊创作的巨幅油画《黄河大合唱——流亡•奋起•抗争》,被公认为“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的成功之作。作品采用三联画组合形式,中央的作曲家冼星海站在高山之巔指挥演奏,两侧分别是流亡的难民与抗战的军民群像,背景是奔流不息的黄河。人物与背景、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得张弛有度,粗犷奔放的油画笔触、交响乐般轰鸣的色彩,体现了黄河的恢宏与浪漫,表达了中华民族像黄河一样百折不挠、奔流不息的精神。
詹建俊,1931年生于辽宁。1953年中央美术学院绘画系本科毕业,1955年中央美术学院彩墨系研究生毕业,1957年俄罗斯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毕业,同年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现任该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顾问,及中国油画学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欧洲人文艺术科学院客座院士。1986年被国务院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关山月《龙羊峡》 纸本水墨设色 155×130cm 1979年 现藏中国美术馆
这幅画是关山月在重访龙羊峡水电站建设工地后有感而作。龙羊峡是黄河的一处重要转弯处,此处水流湍急,涛声如怒,由于水的落差大,是修建水电站的理想之地。这里峡谷两侧高崖巨壁,岩石峻嶒,山腰雾气缭绕。图中山崖上不见顶,只有隐约可见的铁索桥,可见山崖之高,气势之壮。关山月为了表现画面的真实感,突出重点,只在山崖最关键部分细致刻画,以表现龙羊峡的险峻,而崖上的水电站在这高崖之上虽显微小,但正反映了当时人定胜天的思想。这幅画只取峡口一处,便使观者有如睹其全貌之感,画家匠心之运,在作品中得到了艺术上的升华。
《黄河》长卷之《贵德丹霞》 王克举 布面油彩 高200cm 2016-2019 中国美术馆藏
王克举,1956年生于山东青岛。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油画院特聘画家、中国国家画院油画院研究员。
“我深深感受到,隐隐之中是一种“黄河精神”指引着我一个画面一个画面地从开始画到最后。黄河博大雄浑、气势恢宏,心中暗生敬仰和敬畏,虽然它给我的主要印象是苍茫苍凉、多灾多难,但它是母亲河,孕育了这个民族!黄河永远是养育华夏子孙的母亲河!俯瞰着中华民族的跌宕起伏,在风雨飘摇中矗立,我打心底崇敬它!”艺术家王克举热血激荡的歌颂母亲河——黄河。他把这样的创作历程称之为“我的朝圣”,他怀揣着崇敬的心情,用画笔和色彩把黄河“丈量出来”。
——王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