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兴,1935年4月出生于河北省献县(今河北沧县)。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国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研究员,中国友联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创作研究员,北京印社顾问,西泠印社社员,曾任中国美协、中国书协理事,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
张道兴强调画面体制,如作文章,因一时思想情绪所异,文字每每变化殊术,所谓因势利导、乘机为制者是,即称其为“新”。其新,当然不只是完全可见的构图的、色彩的或用笔的地方,更有观念的、意欲的和理想的方面。“艺术意欲”,是艺术创作和艺术审美的主要能源之一。看张道兴的书法,可以感受到他机发矢直、涧曲湍回的表现力。这种力量,也同样可以在他的人物画中觉察。
在同样年龄的画家之中,张道兴的画有明显的现代意识,那也是构成他的画区别于同类画风的所在。区别,有特点才能有所区别。作为颇富才华的全能型画家,要在风格上与人区别开来,臻乎上乘,不考虑独造是不可想象的。熟悉生活、抽象题材,通过创作积累经验,把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要具体到造型的夸张变形、点线面的组合、色彩的运用等等,最终酿造出自己的符号语言,展露自己的面貌,不是简单事。
以强烈的色彩铺张来强调画面的气氛,在浓重的装饰感中寄托内心的浓情。无论小品还是巨制,无论历史人物还是当代民风,要在轻松的状态下完成。用以造型的元素,从点、线、面到墨块、色彩、肌理,从民族传统的审美习惯到世界现代的审美特征,瞬间吸纳其中,化作一炉。绘画的皴法与书法的飞白,虚实相间,疏密有秩,藉乎此,尺幅内部件虽多、人物虽众,仍可秩序井然、层次分明,可见张道兴随类赋彩与经营位置的本事。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张道兴形成了自己的笔墨方式与符号特点,质言之,是重表现、重意象、个性鲜明的水墨艺术原则。在这一原则下,画家自由驱动笔墨、色彩,使其本体美感得到独立昭示而又相互和谐匹配,并构成以笔墨意韵为主要美感的图式效果。
从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取法北碑书法用笔、宋元山水画皴法及金农书法的笔墨特点,并从中领悟点、线、面的力度、个性、韵味,形成了方峻奇厉的笔法个性,使他的线极富表现性又具绵长柔韧、朴拙方正、内聚外放的特点。他常用方笔、侧锋组织线的节奏并加入“斧劈”般的皴法,使点、线、面、色结合完成人物造型与气氛渲染,并以重墨的铺染形成跳跃性,调整张力,使之在重法度、讲笔墨的前提下,趋于洒脱而获得自由,见出灵性。在点、线、面、色的完美结合中,重现着一种新的抒情方式和审美价值,以对大海母题的尽情表现,构筑了张道兴的绘画美学,在法度与自由之间,画家使我们相信那里存在一个更为广阔的天地。
总观张道兴的作品,我们注意到贯穿其创作始终的便是那种海洋般的诗意情怀;那种大气、直觉、灵动与美感的表达都反映出画家对生活、人生、历史、世界的敏锐感受能力。在张道兴的作品《归晚》、《海的容颜》、《赶海》中,人为的表现与环境的气氛渲染及笔墨的运用等,都见出一种诗化的艺术综合能力,在点、线、面及色彩交响的节奏韵律中,分明感受到画家心灵深处激情奔涌与诗意情怀的碰撞和思想情感火花的闪烁。在他的笔下,海作为自然的象征,显现出中国艺术传统那种不是出于摹仿而是心灵体悟的意象性特征,因而给画家的艺术带来了多姿多彩与耐人寻味的风范。
张道兴的作品以军旅和历史题材、少数民族题材为主。他的创作不是一种表象的表现,而是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张道兴的艺术特点:一是造型把握得好,真是、朴实,不做戏剧化的表象;二是方意识的线,绵长柔韧,朴拙方正,有现代风韵;三是笔、墨、色、构成的结合,书写性与塑造性的结合,由此反映出他笔墨格调和品位。他的画总体给人的感觉是:朴实无华、凝重大度。我们欣赏他的作品,会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感觉,会有一种诗意的激情,会受到一种心灵的震撼。
张道兴清楚地看到,中国画语言方式中的笔墨,虽可视为种种形态的点线面,但统统离不开书法用笔,完全不同于西洋画中没有笔法的线。在中国画中,笔法可以决策线的面目,而线的面目又可以确立形的特征,而形的特征又自然推导出作品的风格。由之,为了强化个人风格,他便从书法用笔的创新开始。张道兴的太爷张濂是晚清的翰林,写得一手极好的颜体字,以草书融入楷书,风格独具。
张道兴自幼喜爱书法,亦由习颜入手,后来转入向赵子昂,上追二王,兼及苏米,在20世纪8年代的书法热中,在探索强化个人绘画风格的同时,他又开始由帖转碑,临习金文、汉隶,特别在河南观赏了近千万北魏墓志之后,更加致力于魏碑。魏碑的宽博刚健,导致他笔法形态的化圆为方,中锋与侧峰并用,魏碑的计白当黑,颜体的外紧内松,启发了他两度空间的经营和平面构成的张力,形成了自觉以书法之变带动画法之变的意识。自此他画中书写性魏碑式方笔,为了引导和调整人物造型、空间结构、色墨配置以至意象形成的纽带,他独具一格的新面貌渐渐突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