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掌门:“四绝全才”文徵明
发布时间:2023-06-27 17:32浏览次数:
牛津大学艺术史教授柯律格:16—18世纪的300年间,文徵明在中国的影响力,相当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
文徴明是继“吴门画派”开创者沈周之后,吴派将近半个世纪的掌门人,以缜密工致、文静清雅的细笔画著称,他门人、弟子众多,真正成就了这个画派。

《浒溪草堂图》
东园位于南京钟山东凤凰台下,原是明代开国重臣徐达的赐园,名为“太府园”,后来其五世孙徐泰时加以修葺扩建,更名“东园”;画作描绘的是文人在东园雅集时的情景
虽然出生于名门,但文徴明并没有从小就表现得天资聪慧。事实上,他小时候很迟钝,发育很滞后,让父母都很崩溃。据说他2岁还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五六岁还有点站不稳,到了八九岁还口齿不清。幸运的是,十三岁岁时,老天爷才为他打开醒世天窗。文徴明跟着父亲到山东博平县,这个时期,他终于渐渐开悟,并以勤补拙,每日背诵书文百千言。

《浒溪草堂图》局部
半生求功名而不得
16岁,文徴明回到了家乡苏州。他先后认识了唐伯虎和比他大10岁的祝枝山,还跟随比他大11岁的都穆学诗。文徴明与唐伯虎结交后,常常相互切磋画法,此后正式开始习画。文徴明跟唐伯虎同年出生,但是落魄文人唐伯虎只活了54岁,而他活了90岁,比唐伯虎的艺术生命整整多出36年,相当于活了唐伯虎的两辈子。仅仅这一点,文徴明就获得了格外令人骄傲的发展机遇。

文徵明《行书陋室铭》,故宫博物院藏
但与沈周不同,文徴明自祖父文洪以来“始以文显”,父亲文林又是进士出身,文徴明自然也十分希望能在仕途上大有作为,光宗耀祖。于是他“交游数人,并以义气相得,以志业相高,以功名相激昂”。然而,文徴明从26岁到53岁,先后9次赴南京应天府乡试(从秀才考举人),都落榜了,真是考白了少年头。是他诗文不够好?当然不,而是他的八股文不够好。

文徵明《万壑争流图》,南京博物院藏
此时的他,经历了仕途的坎坷,能无恙归来,心中庆幸不已。此时的他,也再不用去应试那枷锁似的八股文,也不用如履薄冰似的体验官场的风险,总算可以安安心心地做一个自由的文人雅士。于是他在住宅东边又建了一小室,取名为“玉磬山房”,用以吟诗、写字、绘画,又“树两桐于庭,日徘徊啸咏其中” ,过着那种“人望之若神仙”的生活。

文徵明《兰竹图卷》(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在艺术创作上,他是个特例,只见书画变“老”(成熟老辣),却不见人老笔衰。文徴明的目力和控笔能力极佳,80多岁时还能十分流利地书写蝇头小楷和行书,竟日不倦。或许是晚年生活十分饱满而惬意,德高望重的文徴明一直活到90岁的罕见天龄,比他的老师沈周还高寿。他登仙之前,仍孜孜不倦,为人书墓志铭,未待写完,便置笔端坐而逝。

《琴赋》,文征明74岁时所作
如今,看惯了光鲜的当代人,再回头欣赏色泽浅淡的泛黄古画,不免觉得疏远。的确,古画不再崭新,但正是这份久远的沉淀中蕴含了无数的慧笔妙墨。只要静心凝望,或许能穿越今日之浮躁,进入到六百年前如文徵明般天人合一的大美之境。

《琴赋》,文征明88岁时所作